主要的徵狀為外陰搔癢、分泌物增加、性交疼痛及解尿疼痛,在婦產科門診最常見的主訴是異味。正常陰道內有各種不同的菌種,如乳酸桿菌、類白喉菌、念珠菌及其他菌種,其PH值約為4,這種PH值下會抑制其他致病性細菌生長。正常情況下,亦有生理性的分泌物,內含一些細菌、水、電解質、陰道壁及子宮頸的表皮細胞,它是白色、無味的,且聚集於陰道低窪處。
陰道炎的診斷通常需要在顯微鏡下檢查陰道分泌物,有三大主要類型:

1.細菌性陰道炎(非特異性陰道炎):

是最常見的,通常不被認為是性傳染陰道炎,且亦被發現於年輕女性及沒有性行為的女性。其非由單一感染源引起,而是由正常陰道菌落增加至十倍濃度的厭氧菌及GardnerellaVaginalis,且與乳酸桿菌濃度減少有關。
徵狀:稀薄、均勻、灰白色及魚腥味。分泌物旺盛,且附著在陰道壁上。外陰及陰道搔癢少見。
診斷:
顯微鏡下可看見Clue細胞(陰道上皮細胞膜上附著菌叢,造成點刻狀)。
陰道分泌物PH值≥4.5。
"Whiff" test陽性(加入10-20%氫氧化鉀時,會釋放出魚腥味)。
陰道泛紅少見。
2.滴蟲感染:

是由滴蟲原蟲經性交傳染。佔陰道炎之25%。滴蟲是一個頑強的生物,可以存活於濕毛巾及其他物體表面,它的潛伏期約4-28天。
徵狀:可有很大的差異。典型的分泌物是稀薄、多泡、有臭味及旺盛的,可以是灰、白或黃綠色。外陰及陰道可能有紅、腫。子宮頸表現泛紅、脆弱。
診斷:
濕玻片檢查,可看到單細胞,紡錠狀原蟲,比白血球稍大,可看到有鞭毛的它在移動,通常伴隨很多發炎細胞。
陰道分泌物PH值5-7。
沒有症狀的病人可能會在做抹片時被診斷出。
3.黴菌感染:

非性傳染,它在25%的女性陰道內正常存在著,更多在直腸及口腔內。80-95%的陰道外陰黴菌感染原是白色念珠菌(CandidaAlbicans),其餘如Candida Glabrata及CandidaTrocpicalis。造成感染的危險因子有免疫抑制、糖尿病、內分泌改變(如懷孕)、肥胖及使用廣效性抗生素治療。
徵狀:症狀的嚴重度與菌落數量不成正比,最主要的症狀是搔癢,常伴隨著陰道刺激、解尿疼痛或二者皆有。典型的分泌物為白色,凝乳狀及無味道,鴨嘴撐開可看到陰道壁及外陰泛紅,有時可看到附著在陰道壁的斑塊。
診斷:用氫氧化鉀(KOH)加陰道分泌物可看到芽體及菌絲,即使沒看到病原體並不表示排除感染,仍可依臨床現象治療病人。細菌培養可以在24-72小時得到結果。
治療:局部使用抗黴菌藥,這些藥物有乳膏及陰道塞劑等製劑,甚至口服的,使用類型視情況而定。治療時間長短與使用的藥物種類有關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fh880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